对于一个员工来说,我们可能一开始会为某个领导的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而折服。短期内,我们可能希望追随一个有能力的领导可以学到更多的本领,可以更快得让自己成长,或者可以借助他的名望来获得一些利益。然而从长期来说,我们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是哪个领导对下属好,他是不是可以和我们同甘共苦;是不是可以领导公司或部门向好的方向发展;是不是可以领导下属的成长并且提供给一个很好的舞台。至于领导的个人能力,我们往往是在基于领导对我们好、仁厚以后才会关注的主题。对于不仁厚的领导,我们完全可以像智果一样早点炒了他们的鱿鱼。
当然对于一个领导来说,这个故事也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知道,领导的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必须要以仁厚作为基础,一个很刻薄的、恶毒的领导哪怕他长得和刘德华一样帅,像李彦宏一样有才,结果也只能是无人“待之”了。
有人说了,好像历史上不是都这样的嘛。刘邦、朱元璋,他们对手下的将领都不仁厚,成功以后大杀功臣,为什么他们可以成功啊?
那我们需要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在需要部下卖命的时候,他们是很仁厚的。对于刘邦和朱元璋来说,他们在打江山的时候对手下是很好的,说他们假惺惺也好,说他们玩弄权术也好,事实上就是这样。像韩信,在萧何月下追到韩信的时候,刘邦就拜那时候没有任何名气和军功的韩信为大将军,并且把所有的兵都给韩信统一指挥。这样成就了韩信一世的英名,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刘邦不给韩信这个舞台,可能他统一中国的路途会要走很多的弯路;而中国历史上可能就只是多了一个出生淮阴的小混混、小痞子兵,却会少韩信这么个千古名将。当然历史不接受假设,刘邦和韩信在互相支持和互相利用中走到了一起。在刘邦被项羽打得节节败退的时候,韩信要挟刘邦说齐地不好管要当代理齐王,刘邦虽然内心极度不爽,但是他还是说当什么代理齐王啊,你韩信的功劳足够当真正的齐王,然后就马上封韩信为齐王,要他出兵一起攻打项羽。
而对于韩信来说,他在军事上是当时天下第一的名将,在中国历史上他也绝对是可以排名前三的名将之花,但是他在政治上、和权术上他却远远不是刘邦这只老狐狸的对手。他没有看清刘邦对他的不信任,他感觉刘邦对他很好,很仁厚,所以后来有人劝他离开汉王另立山头和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时候,韩信没有听。韩信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背)之不祥;虽死不易!”。意思就是:“老大给我评了高级职称,给我了一帮子手下,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吃的给我吃,我说什么他都听,所以我才能够成功。别人相信我、亲近我,我背叛他不吉利(如果韩信看过风水师的话,那么他的风水师绝对是坑爹的。)。所以我死都不会背叛我老大的!”所以我们在韩信的话里面看到,虽然韩信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但是老大刘邦给他些小恩小惠,韩信就感激涕零,对他死心塌地。这是韩信可爱的地方,也是他悲剧命运决定因素。(我想到时候专门列一节讨论韩信、岳飞、吴起、白起等中国历史上的名将)无论如何最后是韩信率领50万汉军,垓下一战彻底消灭了项羽势力。
其次,当领导地位发生变化以后,他们的态度和想法就可能会发生变化不同了。就像刘邦在统一了天下以后,马上韩信就成为了他的最大假想敌。项羽自杀后刘邦马上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把他从齐地迁移到楚地,封为楚王。到了汉六年就是项羽死后的第二年,刘邦就用陈平之计,借口游楚之云梦,逮捕了韩信,然后把他带到了长安,降封为淮阴侯。结局是到了汉十年陈稀叛乱,刘邦亲自去平叛,韩信称病没有随军一起去,在这期间吕后和萧何设计诱杀了韩信,并诛杀三族(多吉利啊)。历史称刘邦知道韩信被杀的时候是“且喜且怜”,又高兴又可惜,所以杀韩信虽然是吕后和萧何执行的,但是实际上肯定是符合刘邦的想法的。
朱元璋大抵也是一样,他在打天下的时候的确对自己的手下很信任,很仁厚。可是当他摆平天下当了皇帝以后,他为了自己的朱家王朝可以千秋万代,为了给他的接班人拔取那些刺头就大杀功臣。
所以我们需要看清的是领导的仁厚其实是会根据时间,和所处的地位和状态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的。对于下属来说就需要认清这种局势的变化,在领导对自己仁厚的时候建立更多的业绩,追求更大的利益,然后再领导不仁厚的时候或者有不仁厚苗头的时候就需要给自己安排条后路。就像张良在刘邦统一天下以后,他就处于半隐退的状态,一边不再出谋划策,一边半退休的辟谷修炼仙术,至少让刘邦何吕雉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威胁,而得以善终,死后,追赠谥号文成侯。
好了,让我们把老祖宗身上学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