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韩,”杨士琦眼中带着紧意。
“咱们得去,找大……副委员长去问一问吧?是怎么回事?”
“还不是很明白的一回事,光复军夺占山东、河南,是为了断咱们的根基,没有山东、河南,即便是咱们打下京城,最后大帅还是要把军权交出来,去南京上任。”
“可是这样任由他们这么逼着,也没什么办法,走!”
杨士琦拉着他说。
“咱们去看看!”
“慢、慢!去了就得有办法拿出来,先想停当了再说。”
杨士琦想了一下说。
“这件事少不得卜五,他的作用很要紧,现在他在南京身居要职。得赶紧给他发电报。办法我有,且先见了项城再说。”
“卜五”是指徐世昌,他的身份地位可以说是现在北洋诸人中在南京政斧中最为显赫。孙宝琦也认为这件事非跟徐世昌商量不可,当即派人去发电报,然后与杨士琦一起到了袁世凯所住的那个院落,刚进垂花门就看到一个矮胖的背影,在走廊上负手蹀躞,腰弯得很厉害,仿佛背上不胜负荷似的。
“嗯哼!”杨士琦特意作了一声假咳嗽。
袁世凯闻声回身,看了一下没说话,转身往里而去,孙、杨两人随即默默地跟了进去。
“你们都知道了吧?”
“听说了。”
孙宝琦的声音中,不带任何感情,光复军派来的那位中校代表在来时就已经把话说的很清楚,北洋军必须接受改编。
“没有什么!”
杨士琦是很不在乎的态度。
“没什么?”
袁世凯说一瞪眼,盯看着杨士琦。
“眼前要保住军队才行。首先,我怎么才能不去南京赴任,这个折子该怎么措词,我就想不出。”
“不!”杨士琦连忙接口说道。
“决不能自请不赴南京履职。得想法子弄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得想个法子,让副委员长留在这。”
“啊,啊!”
袁世凯精神一振。
“想个什么理由呢?”
“如今最要紧的一件事,是想法子让执政相信副委员长,之所以不赴南京,不是因副委员长不信执政。”
杨士琦说着那副委员长时,语中总显得有些不甚习惯,可不习惯他也得习惯,大帅那是光复军对执政的称谓,再称袁世凯为大帅显然不再合适。
“问题就在这地方,张南皮先请光复军入武昌,执政尚往武昌亲迎,接其往南京任执政斧咨政一职,由此可见,执政虽未触府县官员,但却对各地总督、巡抚警惕非常,更何况是副委员长尚握三镇大军。”
“说得是!”袁世凯深深点头,眉间尽是愁容。
“南京的意思很明白,军事自有参谋部为主,我袁世凯亦非军人,又岂能干涉光复军之军令,所以要我往南京履职,再者北洋军三镇,至今未行改编光复军制……”
那位路国政中校的话里话外的意思说的都很明白,袁世凯必须去南京,北洋军必须改编,这是南京的底线。
“改光复军制!”
“改肯定是要改的,恐怕他们肯定是不愿咱们换个旗、易个名那么简单,军为根基,执政虽起于商海,但却是兴于军旅,又岂会不知此理。”
“这还在其次,最关键的问题却是,一开始我不去南京,怕就已经惹了执政的猜疑。”
袁世凯感叹一句,然后又摇着头道。
“一但心起猜疑,只怕此去南京,恐怕是凶多吉少,我个人安危倒是其次,只怕到时会苦了众位随多之幕友、下属。”
嘴上说这么说着,实际上袁世凯却是在提醒着他们,他袁世凯和北洋早已经是休荣与共。
杨士琦点点头又说道。
“今曰之执政,之所能上海的创得今时之业,皆缘于地方权大,虽执政言必称他时各地兴建咨议局,邀请请地方贤达士绅议政,可这只是议政而非决政,执政削地方之权已呈必然,请张南皮于南京,于各地派驻事物官,这些都是为了他曰集权于中央!若是像现在这么撑下去,即便是咱们固了直隶……”
“只要打下京城,副委员长就是今世光复第一功臣,到时,即便是副委员长只身去南京,若是执政相对副委员长下手,恐怕也要顾忌天下之人。”
“夺京师,除满清,是我等已议定之事!”
这会袁世凯觉得心情舒畅了些,定神想了一下说。
“照你们看,我要怎么样不去南京?现在不去南京,才是当务之急,若是我去南京,界时只恐夺得京师之名,皆归……执政!而且如何可保光复军不过黄河!”
说到最后几句时,袁世凯压低了声音,现在从南方赴来的光复军第一军,可是他的心头之刺,河南、山东两省肯定是保不住了,但他不想连直隶都丢了,要是那样北洋军即便是夺了京城,到时也就是无根之萍。
“这一点有些难办,最重要的就是理由!”
杨士琦沉吟一会,才开口说道。
“若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只怕难安执政之心。”
“不知副委员长可否记得辛丑条约各国约定京津驻军?”
此时杨士琦却垂眼静思好一会,方始开口。
“嗯?”
袁世凯心中一疑,有些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