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基础上实施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两石,为租;输绢两丈、绵三两或布两丈四尺、麻三斤,为调;服役二十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三尺或布三点六尺,为庸。若因事增加派役,则以所增日数抵除租调,“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并限定每年所增日数与正役合计不得超过五十日。
唐朝的农业税要占整体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而商业税在李隆基之前所占比例竟然不足百分之十,可见对商业多不重视。
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从事农业的人要越来越少,其他行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才对。但是对于“以农为本”的唐朝来说,不鼓励甚至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传统、因为惯性,还因为生产力低下。同时,古人们也没认识到商业发展能带来的收益。
想发展商业离不开金钱的流通。现在去滋味楼吃顿饭都拉一大车铜钱去,你说还怎么发展商业?
只要商业发展起来,百姓不再指望从田地里获得收益,以后再出现农民起义的几率有多大?没有百姓吃饭的内忧,你只面对异族的外患,总能多支撑几年吧。
现在提出货币面值改革的建议,殷清风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
原因一,李唐国库窘迫的境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下,李渊与其臣子会毅然下令实施的。
原因二,李世民已经开始在内心里孳生取代李建成的念头了,这个建议他需要。他需要从各方面压制李建成的威望,尤其是在治理朝政的方面。
原因三,他选择献策的时机。难道他不想再稳妥点儿,把这货币改革拖后几年再献上去?可以!但是之前的耕植新技术是由李世民进献到朝堂上的,不用想就知道李世民一定会利用这一机会拉拢更多人。难道李建成就甘心的在那里傻看着?难道野心膨胀的李世民不会提前做出什么?距离原先的玄武门事件的发生时间,已经不足三年了。如果他不在李世民那里获得一定的认可,到时候他还怎么去劝谏李世民?如果李世民还是采用原先的办法登基的,那他所有的设想就要推到重新来过。
原因四,想改变古人重农轻商的观念,首先要让商业繁荣起来。要达到商业繁荣,没有十年二十年之功,是做不到的。如果他晚五年、十年提出来这建议,他的计划就要往后拖延五年十年的,他等不起。
在殷清风的设想里,他要赶在武德九年夏天之前,将历史改变。
如果改变不了,殷清风就打算将李世民拉下马,由他亲自来完成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