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杨满仓请大牛和张小山两家来吃团年饭,既是出国之前的小范围团聚(其他小团队成员有的还在外地,有的忙于工作),也是敲定澳洲之行陪同的人员。他想,如果两位老弟都愿意而且能够前往,那就再好不过了。
“春桃,饭菜准备的怎么样了?”想到团年饭上要议定的事,杨满仓问老伴。
“万事倶备,只欠东风。原材料都准备妥当了,只等王兰大厨师亲自下厨了。”张春桃笑着回答。女眷中,王兰的厨艺是最好的,凡家庭聚会,都由她掌勺。
张小山一听,连忙说:“王兰,那你和两个嫂子去厨房忙吧,卫生方面的收尾工作就交给我们了。”他知道,做出一桌像样的饭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快到饭点时,大牛的儿子牛超和张小山的儿子张腾虎双双来到。这两个小子去年高考成绩都不太理想,但好歹都考上了三流大学,现在放了寒假,网吧成了他们聚会的场所。
大牛对儿子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没有考上重点大学一直有点耿耿于怀,便语带讥讽地说:“牛超,你还记得来杨伯伯家吃饭啊,我还怕你忙忘记了,正准备打电话请你呢!”
“本来是忘记了,是虎子提醒的我。你可能有时间喝酒也没有时间给我打电话吧。”牛超一点都不怵他老子。
张小山见大牛沉下脸来要发火,连忙说:“来了就好,你们两个快进屋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别在这里站着了。”
腾虎听话地拉了拉牛超的袖子,一起进了屋。
杨满仓笑着对大牛说:“二弟,你对儿子态度要好一点,老了还要靠他照护呢。”
大牛不屑地说:“靠他照护?我把养老院的床铺都预订好了,到时候自然有人照护。”
“那不一样,没有亲情的人会尽心照护你吗?我听说某某养老院一餐只给老人发几个又冷又硬的馒头,连汤水都没有。”张小山说。
“靠子女也好不到哪里去,你没听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吗,等你老了,不中用了,病了,儿女都会嫌弃你,甚至还不如有点良心的护工。我就听说我们老家村子里的老人现在善终的没几人,多数都是自我了断的。”大牛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还有这种事?”杨满仓惊讶地问。
“千真万确!”大牛肯定地说。
“怎么会这样的?”张小山问道。
“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留守老人多。这些老人身体好时,还能自食其力,只要一病倒就惨了,很多子女根本就不想回家照顾老人,更谈不上往医院送了,让他自生自灭,他饿了无人做饭,脏了无人换衣,生不如死,只好自寻短见了。”大牛平静地说,好像见多不怪了。
“那这些老人的子女就真的完全不管吗?”杨满仓还有点不相信。
大牛苦笑道:“管啊,怎么不管。没有良心的等人死了才回来送终,有点良心的在父母快死时能回家见最后一面。我还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儿子听说父亲要断气了,就请了几天假从深圳赶回来,谁知回家后老父亲就是不断气,还有好转的势头,儿子急了,对父亲说:‘爸,你到底打算什么时候死啊?我好不容易请假回来给你送终,假期到了就要走了,到时就没人给你送终了。’他父亲说:‘死不了你叫我怎么办呢?’儿子撂下一句话:‘自己想办法噻!’晚上,父亲万念俱灰,自己用被子把自己捂死了。”
杨满仓叹息道:“可怜可叹!那政府就不管吗?”
“政府管的过来吗?再说了,他有儿有女,又不是孤老,政府凭什么管。”大牛还是那么平静。
张小山不想就这个问题谈论下去,顺着话题说道:“说起自寻短见,我倒想起一个民间故事。”
“什么故事啊,说来听听。”杨满仓也不想气氛过于沉闷。
“今天是小年,家家都要祭灶王,自然是有关灶王爷的故事了。”张小山笑了笑,讲道:“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了‘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过小年时,家家都要祭祀灶王爷,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讲到这里,张小山又点评道:“张生以死谢罪,也算是敢做敢当吧。他死了能封神,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灶王死在了灶底,可不是死得其所吗?”大牛笑道。
笑过后,张小山补充说:“这个民间传说只是有关灶王爷的一种说法,也有人说灶王爷是在夏朝就已树立的大神,而在殷商时期祭灶已被列为国家头等大事的‘五祭’之一。因此,灶神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笔糊涂账,有说为炎帝;有说为一个叫‘张单,字子郭’的人,更有流传的谣曲为证:‘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有说为火神祝融;更有说为髻或隗,状如美女,不一而足。从那些古旧的年画来看,灶王爷并不太凶,不过是头戴发冠,阔脸长须的富态模样。有趣的是,人们对灶君的‘工作’描述倒是极其统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