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心为净,酒色财气无非是扰乱始衷、滋生恶念的因由罢了,僧人戒之也只是修行的手段而已。”戒空举头直面老僧,神色间尽是不肯对让的倔强,“我既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为何不在来去之中活出我的本愿?徒儿是凡人,亦有凡心,但此去搭救白落凤非贪非痴非嗔,乃心之所向,行随意动。徒儿只求亲身做过,到最终不留遗憾无怨无悔,至于得失成败生死早已不记挂心上。”
和尚闭合双掌等待着高悬的戒尺落下,低眉垂头掷地有声道:“这,便是徒儿悟的四大皆空。”
肃穆的佛堂里,一声无奈的叹息代替了此前拨人心弦的惩罚。老和尚手中的木条哐当落在地上,他徐徐转过身去不愿直视徒弟,恍惚间又苍老了许多:“哎,你也就会说些歪理。”
戒空陡然睁眼听出其中意思,刚想欢呼师父深明大义,弘定贸然蹦出的一句话如五雷轰顶将他呆住了:“今天你决意要下山去的话,那么踏出寺门后你就与无相寺再无瓜葛,日后若是惹了什么祸事也不要把寺庙牵扯进去。”
莲座上的金佛依旧执着手指保持着大悯慈悲的庄重,震惊的和尚经过了许久才把魂儿揪了回来,他盯着弘定的背影仿佛要将其刻入眼珠内。
戒空头颅重重地叩在地上,竟把青砖叩出洼凹坑。他长拜不起,噎着气缓缓哽咽道:“师父今天打的戒尺力道轻了,今日一别还希望师父能多保重身体。徒儿不孝,师父若是觉得寂寞,便收个听话的关门弟子吧!往后,让他把您教导的佛法好好传承下去。”
沉寂的老人岿然不动,到底还是没有回头看最后一眼。他背后年轻的身姿悄然消失不见,仅有地缝上留下滴滴隐约的湿点昭示着有人来过。
离去的戒空永远也看不到,当他远走直至看不见佛堂时,那个狠心的师父松开腹前紧拽的宽袖,任由一粒一粒光滑的念珠断了线噼里啪啦随意散落。
老和尚被俗世捧奉为半尊金身,即使是自号天尊的玉老道都退避三分,身子骨硬朗的很。只是今日他实在下不去手故意少用了几分力,偏偏傻徒弟反倒因为打的轻了担忧不已。
庙里的僧徒都说戒空嗜血成性,心如铁石,修的是无情佛,成的是阿修罗。唯有弘定心明如镜,有情无情哪里单凭几句话几件事说的清?
佛家去本性,去的是劣性。佛家怀人情,怀的是善情。无喜无悲非是无情无义,不触红尘非是避世独终。就像四大皆空,空的哪是酒色财气,说到底皆为不懂佛心的门外汉误解罢了。
“哎,他真的悟了。”老和尚望着高高在上的玉像喃喃不止,心中既有悲伤又有欢喜:空相寺堂堂几百号戒僧,耗尽年华、终其一生也寻不到禅宗奥妙,偏最不省心的那个另寻蹊径参透了根本。
实际上,弘定走的是古往今来大多僧侣走过的路——遁入空门,了却牵挂。也正是因此,戒空晓得师父通往空明无垢的道上最后的阻碍是谁。所以他明目张胆地触犯空相寺寺规,厚颜无耻地忤逆出家人的底线,就是想让师父有朝一日狠下心来亲手斩断尘缘一心求佛。
老和尚快孤独了一辈子,这么多年来即便门下弟子无数,他仍固执地一人吃饭一人扫地一人坐禅,因为他一直坚信孤独是上苍赋予他修成正果的良方。
然而,连圆寂后的事都想过无数遍的弘定,拼死也料不到某天会栽在一个不听话的徒弟身上,会栽在一份用心良苦的成全上。
为了这份成全,被视若活佛的老和尚宁愿装聋作哑,冒江湖人的骂声不可理喻地包庇下戒空,又心甘情愿地忘记成佛的心境,心系牵挂地放开那只慢慢长满羽翼的雏鹰展翅高飞走出自己的道路。
原来,只要人心有情,纵使是灵山添座也能视若空物,不为所动。
原来,只有心有所念,方能四大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