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虫的覆盖面大,铺天盖地,生成的初始数量约900万亿只。羽虫的体积小如蚂蚁,有尖尖的嘴喙和软足,它们的生存期由20天至40天。其行动虽不敏捷,却具有能动性,半蠕半爬,能发出极细微的“嘤嘤”声,体表呈暗红色,没有光泽。
上古期的地球,仿佛小虫儿的天下,目击处别无其他,这个时代是它们的。羽虫没有交配和繁衍,自生自灭,它的降生与地球的冷暖气候相对应,在有限的生存期内,能吞食些菌虫。不同年代的羽虫外形略有差别,有的扁长些,有的细长些或椭圆些,但同属一类。
作为独立生成的生命,羽虫的生成形式难为今人所理解。它不像既往的菌类,原本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可以用“泌化”二字来领会。羽虫是实实在在的小虫子,它的体积从生到死基本不变。它的聚汇生成,表明了地球质态核子层态的不断深化,由单细胞,到复合细胞……在羽虫生命成分中,有碳水化合物和弱磷脂的含量,而这些对于地球是空前未有的。人们难以领会天地之间怎能像变魔术一般,硬是从这“无有”中,生出一个“有有”来呢——如果用人类的眼睛看羽虫的降生,就酷似一个个土粒儿在缓慢的“活化”,正是能量在“有机的聚合”,在“整齐的排列”。羽虫仿如从密布的阴云中所凝集出来的雨滴似的,先“凝聚”出细胞的中心粒,再循序“合成”细胞膜,及其细胞核等物质。这个过程长约30分钟,其秩序之明确,作业之精巧,可谓浑然天成。
半小时的工夫,大片略带潮润的土地表面,便整齐划一的密布着米粒大的羽虫了。初时它们一动不动,稍后试探性地晃动身躯,直至几个小时后四散爬开……
羽虫是地球上第一批独立生成的、有形的(视力可见的)生命体。对于现代人类,无论是复合生成,还是独立生成都不得其解。因为人类已经无限远离了那个奇妙的合成时代。人类可以理解繁衍,是因为人类的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繁衍。人类可以理解变异,也是因为人类能够看得到变异的现实。人类唯独没有,也绝不可能看到生命的造化生成,因为这个神迹般的历史阶段已经一去不返。按照事物先后的秩序,就像儿子不可能眼见父亲的降生过程一样。也正因为人类对地球的原创时代一无所知,所以时至今日,造化、生成、创生一类名词,本义是空白,剩下的只是它的引申意义了。
中国民间有个世人难答的趣问: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若答先有蛋,则问蛋是谁下的?若答先有鸡,再反问鸡难道不是蛋孵的吗?这个造化难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对鸡这一种卵生动物的永恒质疑。天工开物,从微不足道的羽虫开始,此后每一物种的出现,都令人感到诧异难解,脑子转不过这个弯儿来。因此,我们就很有必要从地球第一次有形的造化正本清源,羽虫独立生成的本质和其他物种造化的本质无二——都是质态核子能量进一步发展的有机聚形,和汇总合成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
时光倥偬,一枚小小的蛋壳,至今仍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残留着造物的困惑……人类抚今追昔,探究质问地球一切生命的结构与成分从何处来?答案如山似铁,生命共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地球的质态核子层态物质,这是基础来源。另一个是地球表层相关的自然能量物质,是辅助来源。这两大类物质,就是地球物种造化左右逢源的全部。
羽虫的身体结构成分,包括有核酸、脂质、碳水化合物和类骨酸质。在漫长的岁月中,羽虫的数量始终居高不下,一批批死亡,一批批又生成。这坚忍不拔的强大阵势,直到它们的同类——翼虫的降临,才有所变改。
翼虫与羽虫之间相距了六万年的光阴。翼虫的生成地,集中在今欧亚地带。它们的形状如小蝇,有两只刺毛纤细的翅翼,可以一面轻扇,一面滑翔式的飞走,色泽暗灰。
翼虫的体积是羽虫的一倍,生存期也约为羽虫的一倍,摄食些菌虫和水分。翼虫生成数量巨大,稳定的存活数量约70万亿只。
从飞浮类生命的身体结构来看,羽虫有口器、嗅器、排泄器和软足。翼虫有口器、嗅触器、排泄器、翅翼和软足。后者的身体结构更复杂于前者,后者的身体能量(包括能动性和生存期)也充沛完好于前者。据此可以断言,翼虫的造化过程,必然会完善和复杂于前者。
地球生命物种的身体结构,每增加一个具体的项目,不论是感觉器官,还是皮质、毛质、骨质……从生命造化聚合的大视角看,都要耗费地球相应的辅助物质来源。读者在理解造化,或称“地球生命物种的聚合成型”过程时,头脑中一定要增加一个“黏聚”的意识。
当时的地球表层,已分布充盈着大量生命最基本的单位——原胞。这些原胞在浓郁的充盈弥漫中,会被一种强大的“黏吸”之力聚合到一处。而它们为什么会具有黏吸性?它们的黏度聚度究竟有多大?这一切,当归功于宇宙原生态类粒子的特性,是它们从始至终的在发扬光大。
很久以来,人类为寻找生命的起源穷思冥想,有人认为,生命来自其他星球。还有一种说法,深不可测的万顷碧涛,可能隐藏着生命起源的秘密……
而这种种揣测都关乎着一个重要的地球演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