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士在不怎么愉快的氛围中再次启程,奔赴这一趟旅程的最后一个目的地——龙脊梯田。
何为“大山深处有人家?”
小巴车绕着盘山公路,兜兜转转了三个多小时,才达到山下的售票点,再换成售票处的旅游大巴,绕山而上,又足足走了四十来分钟,才真正到达。
山间的雾气还没有散去,白雾聘聘袅袅,萦绕在翠绿之间。
一进入到这个保留着原始风貌的瑶寨村落,明珺顿时觉得耳目一新,那种在大都市绝对感受不到的浓浓的村野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的房屋是清一色的吊角楼,依山而建,一路往上,一直延伸到山顶,中间只有几条蜿蜒狭窄的阶梯小道贯穿这条小村落。
错落有序的山寨与大山融为一体,古朴清雅,画意十足,看着这样坐落在青山怀抱中的楼宇,明珺顿时有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之感。
阶梯小道的石阶,还带着夜间清露留下的湿润。
导游将众人领入村寨后,便让大家自由活动,随意看自己想看的风景。
明珺有种习惯,见到高的地方,就想往上爬,无论它是一个小土坡,还是巍巍大山,亦或者是只是一层层的阶梯。
心中始终有着对高处的向往。
仰望着山顶,看着眼前这条由石头一块一块堆砌而成的羊场阶梯小道,它弯弯曲曲,隐没在楼宇之间。
明珺拾阶而上,身边时不时经过一两个背着箩筐的瑶族老奶奶,她们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但精神矍铄,一双眼睛明亮有神,完全不像这般年纪的人。
这村落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服务——轿子抬人上山顶,明珺正走着,就见到一顶轿子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抬轿的是两个精瘦的汉子,看年纪四十五六岁左右,光着上半身,腰间绑着他们脱下来的上衣,露出来的是晒得黝黑的肌肤,才在山脚下,他们的身上已经布满了汗水。
明珺好奇瞄了一眼轿子上的那个人,呵……乍眼一看,还以为是一坨肥肉,轿子里“葛优躺”般舒服躺着的是一位三十岁上下的油腻中年大叔,肥头大耳,单薄的夏衫遮不住他膨大的肚腩,目测,他的体重不少于二百五十斤。难怪叫抬轿的汉子如此汗流浃背,气喘如牛了。
明珺暗暗咂舌,这个大老爷们,竟然还要人抬上山去?她一个女孩子都不敢叫人抬。
这个村寨其实只能属于山里面的一个缓坡,从坡下面到坡顶,虽然道路蜿蜒,但耗费的时间也仅仅半个小时而已。
临近坡顶十来米处,有一个人工修建的观景台,大部分的游客都会到那里去俯瞰底下的风景。
明珺抬头看了看近在咫尺的山顶,既然已经走到这种程度了,就差临门一脚,为什么不上去看一看呢?
然而,就是高出的那十多米,明珺却绕了两三百米的石梯小道才爬上去。
这里的人果然寥寥无几。
明珺居高临下,一切都尽收眼底。
弥漫的薄雾在阳光中渐渐消散,村落旁边是一整片的梯田,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如链似带,把一座座山峰环绕成一只只巨大的螺蛳,层层叠叠,高低错落,还有的像巨扇一样半摺半开,斜叠成一个个狭长的扇。
在这个广袤的方围内,小路悠悠地蜿蜒在跌宕有致的梯田里,飘忽成一根根细绳,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显示着动人心魄的曲线美。
可惜来的有点不是时候,梯田里只有刚种下的青青小苗,如果是水稻成熟之时,满梯田的黄澄澄、金灿灿,那才叫美。
——
沿着村寨间的小道往下走,明珺原本想原路返回的,结果,很快就发现迷路了。
不过,只要一直沿着往下的方向走,不怕找不到集合的大本营。
明珺干脆任性地随意乱走,只保持往下的方向不变。
悠悠然然,在清新而湿润的空气中,走得惬意自得。
经过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的小摊前,明珺被拉着买了一包罗汉果。
那个老奶奶都已经是七十八岁了,满脸的褶皱,满头的华发,嘴里的都没有牙齿了,但依然在一大清早,背着个小箩筐,到观景台附近摆摊。
这些不同于市面上通常见到的罗汉果,它个头更小,明珺听老奶奶说,这些罗汉果都是山里野生的。
是不是野生的,明珺不清楚,但明珺已经被老奶奶那种强韧的精神给彻底折服了。
广希有很多长寿村,百岁以上的老人不算稀奇,稀奇的是,百岁了,还能下地干活。
不过,如果,因为可以享受到这样的长寿,而要长年累月生活在这里,明珺却打从心底里不愿意。
虽然空气清新,水清甜甘美,生活悠闲自在,但这样日复一日的山间劳作,长年固守在这一方小小的村寨里……明珺自认为对这种生活接受无能。
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有的人注重生命的长度,而有的人更注重生命的广度,无论是哪种选择,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选择的不同。
——
走到饿了,明珺逮到路边哪里有吃的,就到哪里吃。
竹筒鸡,yn哈尼族的传统名吃。利用竹筒烹饪,历史久远。时至当代,yn的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竹筒烹饪的传统方法,这与满山的翠竹有关,又与竹筒烹调的食物清香可口有关,哈尼族的竹筒鸡,就是一例。yn哈尼族的竹筒鸡既有鸡肉之鲜甜,又有青竹之清香,滋嫩软糯,制法独特,古老朴实。
同时,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