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二章多提醒你两句
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初二,李世民发布诏令,废太子李治为庶人,流放琼州,李治手下的诸多谋士被杀或者被流放。
诏令中同时宣布,立吴王李恪为太子,入主东宫,吴王妃王氏为太子妃,并大赦天下。
随后朝廷再发诏令,对朝中的人事做了部分调动,任免了一部分官员:司空长孙无忌领检校中书令职,岑文本为中书令,马周和萧瑀为侍中,房玄龄和李世勣领尚书左、右仆射,李道宗为吏部尚书,杨师道为礼部尚书,刘德威为刑部尚书,司农卿李纬转民部尚书,将作大匠阎立德升任工部尚书,王易为守兵部尚书并兼领新设立的军器监大匠职,崔仁师、许敬宗为中书侍郎,褚遂良、于志宁为黄门侍郎。
以检校中书令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为太子太傅,尚书右仆射李世勣为太子太保,守兵部尚书王易为太子詹事,侍中马周为太子宾客,黄门侍郎褚遂良、中书侍郎许敬宗为左庶子,中书侍郎崔仁师、吏部侍郎苏勖为右庶子,礼部侍郎高季辅为少詹事,并以检校右骁卫大将军王昂领太子左卫率,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领太子右卫率。
随着李治被人押送着从长安离开,前往流放地琼州,这出在朝中震动挺大,但在民间却并没有引起太多波澜的废立太子之“好戏”,落下了帷幕。
辞职后清静了几个月,又重新被复职起用,还领兵部尚书之重职的王易,也知道在这个节骨眼上不能打马虎眼,只能全力地去履行职责,以免出了什么差池,被李世民那个想找人出出气的皇帝责罚。
王易当初曾有过希望李恪这个才情不错的皇子当太子,并继李世民后任皇帝的想法,但如今李恪真的成了太子,并有可能成为大唐的第三任皇帝,王易却高兴不起来。
大唐几任太子都遭遇悲剧的命运,李建成、李承乾、李治都是如此,王易不知道等待他那个妹夫的会是什么,因为有妹妹王昙这个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人物在,王易已经不能以平常心去看待这次事件了,这是关系到他们身家性命的大事,万不能再重演前面几位太子的命运。
王易也知道,王昙如今成了太子妃,他和王昂这两个当哥哥的人,注定不会被任何人忽视。
王易不知道接下来历史会如何发展,李恪会不会遇到前几任太子一样的命运,他能做的是,低调行事,尽量不张扬,不被人诟病和攻击,在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时候他和家人及亲近的人能身免,他希望大唐朝中的局势能不再起大的波澜,平平稳稳地发展下去,直到李恪当皇帝,他的妹妹成为皇后,到了那个时候,他就可以抽身离开朝堂,过逍遥自在的日子去了。
朝中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后,长孙无忌和王易商量了许多次,王易也听了不少长孙无忌对他的忠告与劝诫,他也能理解长孙无忌在朝堂上站出来表态支持李恪当太子的无奈与失落。
站在另一个层面看问题,王易明白有长孙无忌这个极得李世民信任之人在,作为李世民及长孙无忌女婿的他,只要不做出谋逆的事,是不会被重责的,但如果因为一些原因李世民要交卸权力,想将皇位传给继任者,那他这样身份特殊的人,很可能会被暂时“清洗”或者其他方式的特别“关照”,当权者都不希望有另外的人掌控朝廷的大权,长孙无忌不可以,作了李恪挚友及诸多亲缘关系的他,更是不可以。
因为顾虑太多,王易也往已经年事很高,没有任何活动的李靖府上去,以这些事咨询他那位身体已经每况愈下的恩师。
身体情况已经完全不能与前几年比的李靖,看到王易来看望他,非常的高兴。
“晨阳,为师知道这几日,你会过府来,坐下说话吧!”
“多谢恩师!”王易依言在李靖身边坐了下来,直接说明了来意,“恩师,这段时间朝中起了这么大的风波,弟子想来问询一下恩师的意见,给弟子指点一下迷津!”
李靖没有一点的意外,呵呵笑了两声,抚着胡须道:“朝中起风雨,老夫这个早不管事的人都有耳闻,所幸如今终于平息,吴王被立为太子,或许这是大唐之最大幸事…”
“恩师为何这般说?”王易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靖乐呵呵地说道:“陛下所有的子嗣里面,各方面数吴王最类似陛下!其心性也不一般,做事执著,就从他为了娶你的妹妹为妃,等了几年,还有,这些年在封地上,一再隐忍,但又不让自己沉没,时不时献上一些朝政之策上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心性远非李承乾、李泰、李治几位陛下嫡子可比,想必作为昔日吴王如今太子的挚友,你比为师更了解他的品性才学!”
“恩师,恪王爷他虽然各方面都出色,但到底不是陛下的嫡子,如今皇后依然能生育,万一过几年再有子嗣,那会不会又起什么风波?”王易最担心的是这个,长孙皇后还不到五十岁,还是可以生育的年龄,万一不小心又生下一个儿子,那会不会再起太子的废立之争呢?
李靖摇摇头,“你放心,陛下定不会让这种事情出现的!太子数立数废,让大唐的朝政出现了不稳,你也看到了陛下在李治这位废太子出事后,做出的对策,东宫属官都是朝中重量级的大臣,还有,此次事件后,陛下严令,若以后皇子间再有为储君位出现纷争,定严惩不怠,并以条文的形式警示后代,虽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