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高健武这边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响,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他对国际局势确实是了如指掌,算无遗策,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场宫廷政变将高健武及其手下的大臣们杀了个干干净净,政变成功的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正式上台。
渊盖苏文(603年-666年),又名渊盖金(渊姓),是高句丽末期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铁腕军事独裁者。在中国的史书上通常避唐高祖李渊讳而称为泉盖苏文(泉姓),《旧唐书》称之为钱盖苏文(钱姓)。《日本书纪》记为伊梨柯须弥。一方面渊盖苏文成功地抵御了唐朝想灭掉高句丽的企图。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他残暴弑君,铁腕统治导致了高句丽后来的灭亡。
渊氏家族出于早期高句丽五部中的顺奴部。渊盖苏文父亲渊太祚为高句丽东部大人、大对卢(相当于宰相)。盖苏文继承父职为大对卢,仍掌高句丽军政大权。
高句丽荣留王(618年-642年在位)和他的大臣们计划除掉一些高句丽内部颇有势力的将领,并准备第一个干掉对其王位最有威胁的渊盖苏文。642年,渊盖苏文得知荣留王的计划后,邀请荣留王和他的大臣们视察他的军队,并设盛宴款待。在宴席上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百名大臣,后又闯入王宫杀死荣留王并分尸,而且没有给荣留王举行葬礼。之后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立荣留王的侄子高藏为王并摄政。宝藏王形同虚设,兵权国政皆由渊盖苏文独揽。
史载,渊盖苏文“貌魁秀,美须髯,冠服皆饰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使贵人伏诸地,践以升马。出入陈兵,长呼禁切”。
太宗命令司农寺丞相里玄奖带皇帝玺书前往高丽,命其停止争战。
司农寺是主管农业的,司农寺丞是司农寺的副职。为什么让一个司农寺的副职出使去调停,林毅不知道李世民的真实出发点,但林毅知道最终结果是调停失败、最终开战。
相里玄奖五十多岁,中等个头、中等身材。
贞观十八年正月,相里玄奖抵达平壤。
盖苏文被傀儡高藏王从战场上匆匆如回。高藏王是傀儡,根本做不了主,会谈是在相里玄奖和盖苏文之间进行的。
“不知大莫离支为何突然侵略新罗?”相里玄奖严肃的问道。
“前朝战乱时,新罗趁机夺我高丽地五百里,今只是讨还而已,非侵略!”盖苏文满不在乎的回答。
相里玄奖早有准备,提高了一点声音说:“既往之事何,必再追究呢?至于说辽东各城,本来都是我中原帝国的郡县,大唐尚且没有过问,高丽怎么以能一定要回故有的领地呢?”
都是我大唐的地盘,轮不到你做主。这让盖苏文明面上没法反驳,但盖苏文不可能就此退缩,不想和相里玄奖纠缠,直接说道:“除非归还我失去的土地,否则不会退兵(自非反地还城,此兵恐未能已)。”
相里玄奖也不罗嗦了,直接放出狠话:“新罗归顺我大唐,每年不停朝贡,尔与百济如若不停止兵战,我大唐必将发兵攻伐。”
相里玄奖被任命出使高句丽,自然明白此行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想调停两国的矛盾,而是为大唐出兵高丽寻找一个借口!
陛下没有明说,但相里玄奖却明白。否则,他这个官算是白当了。
司农寺丞虽然不是重要岗位,但也是高干(副部级干部),在当下人才济济的时代,能混到如此地位,绝不是傻瓜。
盖苏文当然也不是完全鲁莽行事,隋朝三伐高丽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让盖苏文胆子壮了,这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盖苏文虽然摄政专权了,但毕竟还有一个名义的上高藏王在哪里摆着,必须建功立业才能立威、才能有效控制权力,建功立业的最有效手段便是开疆扩土。
而且,战争动荡更有利于权力集中、更有利于排除异己。表面上对于自己的专权平静如水,实际上,弑君贼臣任何时候都是不得人心的。不要说高藏王家族不甘心,痛恨、觊觎他位置的政敌也大有人在。
盖苏文需要权威、需要建功、需要动荡,他要豪赌一把。
李世民需要一个借口。
所以,调停失败了,这是必然的。
。。。。。。
盖苏文不听劝告,执意要进攻新罗,遂使辽东地区陷于战乱之中,整个东北边疆不得安宁。
于是,李世民诏告天下,历数盖苏文罪状:“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
李世民想伐高丽,大臣们的意见却并不一致。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麾旗所指则中原大地平定,眼睛一转则四方民族归服,威望无与伦比。如今却要渡海远征小小的高丽,如果捷报指日可待还可以;万一遭遇挫折,损伤威望,再引起百姓起兵反抗,则朝廷的安危难以预测呀!”(陛下指麾则中原清晏,顾眄则四夷服,威望大矣。今乃渡海远征小夷,若指期克捷,犹可也。万一蹉跌,伤威损望,更兴忿兵,则安危难测矣。)
李世民并不为所动,不仅下决心要伐高丽,而且还要御驾亲征。
褚遂良上奏疏说:“天下便如同人的整个身体:长安洛阳,如同是心脏;各州县如同四肢;四方少数民族,乃是身外之物。高丽罪恶极大,诚然应当陛下亲去讨伐,然而命令二三个猛将率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