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说他是一个十足残酷的人,当爱德华听到这样的言论时,他也只是一笑带过。
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在这些方面上投入任何精力。
他现在的事业非常繁忙。
大战之后,大量武艺高超,身体素质较好的部落将军,都战死在了一线,这叫韦根部落传统的军事制度直接基于到了崩溃的边缘。
新编成的部队兵不知将,将不识兵,只有是在一个部落里面,自幼一并长大的士兵之间,才称得上会相互协助,至于那些不来自于一个部落的人,他们之前可能连话都说不清楚几句,想让他们精诚合作,首先翻译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而在于大普鲁斯人决战之后,无论他身边的将领承认与否,他都已经发觉,这些大普鲁斯人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确的是比韦根人要伟大的多的帝国。
也正因为此事,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模仿大普鲁斯人之前的制度。
这绝不仅仅是为了他自身位置的巩固,更在于他能不能趁着帝国内乱之际,成为一个边境上的新生帝国。
正如同普鲁斯送给他的信封上所言。
他的机会也只存在于南方战乱的时间,而南方战场上的胜负,却不是他直接能够操纵的,他所能做的也只有,在几年的时间内,彻底改变韦根部落这松散零碎的现状。
“让我们统治并且战胜大普鲁斯人,或者是停下来,使得大普鲁斯人战胜我们。”
而这种类型的改革,必然是要动那些保守派人士的蛋糕,这本身是无可避免的。
如果这些人仅仅是在他养个骑士的时候,就跳出来反对他,那等到他像是做出册封大普鲁斯人做官员,贵族,乃至是将军的时候,这些人那不得跳翻天吗?
正是有着这样的顾虑,爱德华才不得不将他们都丢到战场上的第一线。
让他们死在大普鲁斯人的手上,总比死在自己人手上要强。
但对于那些营中的骑士们来说,爱德华所作的一切却是毋庸置疑的“善政”。
他们已经从一开始的格格不入,逐渐发展到跟韦根人的部落战士们试图接触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之后,他们甚至有不少人学会了一些韦根人的词汇。
如果南方的战局不受影响,也许他们终有一日会老死在现在的爱德华大帐之中。
倘若普鲁斯赢得了战争,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够活着回去的价值。
但无论如何,与这些内政相对的,则是依旧热火朝天的北方战争。
被压迫在沼泽中一角的韦根人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南下”活动。
从定北城开始,直到海城堡之间,几乎每一片帝国的土地上,都有韦根部落的士兵,和帝国残留下的军团正在流血。
失去了团队组织的军团士兵,在三五个人的战斗中,在那类似于“街头打架”的战场上根本发挥不出来任何优势,往往是士气如虹的韦根战士,只需要付出一两人的代价,就能将那三五名士兵悉数击败。
有些士兵会选择抵抗到底,但更多的士兵则是会就地投降,以取得爱德华的“怜悯”。
不错,爱德华的确是“怜悯的”。
在他严格的对内强压的同时,却要求士兵们不许劫掠大普鲁斯人的村庄,只有在遇到抵抗的时候,才允许士兵发起进攻。
这里面就还有一些人的古怪心理了。
他们对于敌人偶尔的示好总是显得乐于接受,而对于自己人一次两次的冒犯,就会显得暴跳如雷。
但无论如何,“怜悯的”“北海人的保护者”爱德华。
在普鲁斯饱受折磨的乡村地区,的确是没有遭遇很大程度的抵抗。
甚至还有不少大普鲁斯战士被整编进入了韦根人的军队。
只是爱德华暂时没有办法将这些人和固有的韦根战士们编成一样的序列,那样不仅会使得他的部队内部无法沟通的问题更加严重,甚至还有可能在遇到敌人之前引发一场内战。
但他也没办法完全相信这些投降者,将他们单独使用,也许放出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思来想去,爱德华还是把他们编撰成为了一支亲兵,并且授予了他们“北海卫队”的名号。
而这只部队的数量很快便已经上升到了千人,在日益膨胀的战场上,也许他们有朝一日会成为某场战争中的主力也说不定。
毕竟,韦根人在之前已经损失了太多了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口数量的消耗,使得每一个青壮年的劳动力都是这么的弥足可贵,即使是让这些士兵退耕还田,爱德华也是极其乐意的。
而在解决掉乡村的问题之后,摆在爱德华面前的则是那些北地贵族们修筑的坚固堡垒了。
没有控制一个地方的主要城市,就永远不算真正的占领这个地区。
但在从定北城到海城堡为限额的广大地区中,这样的要塞有五个。
像是那样的地方,里面必然囤积了足够数千人生活两年以上的粮食,和数以千计的兵器,以及大量的健康人口。
而这也是普鲁斯的一个小小的“阳谋”了。
不错,我是许诺给你了城市和地盘,这也算是我执行了作为一个同盟者的义务,但这些城市都要你自己自己打下来。
这些桀骜不驯的大封臣们,包括三个公爵领地,一个势力雄厚的伯爵领地,以及一个商业城市。
他们在皇帝的部队被击溃之后,既没有向皇帝的大军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