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府,卢象升新组建的天雄军也在勤加操练,经过几个月的选拔,他招募了近八千人。
这倒不是因为青壮难招,而是卢象升对招募的士兵有严格的要求,宁缺勿滥,除了年轻力壮外,还需要有兄弟、朋友或同乡一同入伍。
因为他一开始就想以感情为纽带来组建这支军队,所以他会将有感情基础的士兵都编入同一个伍中,一旦作战的时候有人伤亡,便会激发整个伍的人同仇敌忾。
当然,这种做法是一柄双刃剑,一旦作战不顺,有人率先逃跑,可能会瞬间引起连锁反应,整个伍的士兵都会跟着一起逃跑,从而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卢象升自然不会考虑不到这一点,但他有信心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首先,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同吃同住,每日都与士兵一同操练,更不会克扣军饷,甚至将麾下士兵当成自己的私人奴隶对待。
其次,他时常强调自己这支军队的纯正血统,“天雄军”的名字是万岁亲自赐名的。
“天降雄师,故名天雄军。”
天启抄了福王府后,也没有忘记天雄军,主动询问卢象升需要哪些军械,卢象升也没有矫情,向天启请示一批强弩、三眼铳、鸟铳、长枪,以及重甲。
三眼铳和鸟铳,天启已经下令兵仗局停产,准备全部用燧发枪替代。
但是燧发枪的生产还是跟不上,所以便先将三眼铳和鸟铳的一些库存拨了下去,让天雄军先进行操练,到时候换装也方便。
至于强弩,天启本来准备劝诫卢象升不要装备,最好改用火器。
因为如今的弩,在整个明军的装备都很小众,而且用起来还没有弓箭方便,所以不如直接用弓箭或者火枪代替。
但想了想,天启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卢象升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天雄军也是从卢象升手中打出的威名,自己过多干涉反而可能会将这支军队搞成四不像。
所以,对卢象升所求,天启尽力满足。
为了加大生产规模,天启拨了十万两银子让兵仗局招募更多的工匠,甚至将一些卫所的工匠也征调过来。
此时兵仗局的工匠已经超过六千人,每个月燧发枪的产量可以达到一千五百支以上。
当然,这些工匠不可能全部都去打造燧发枪,长枪、战刀、弓箭这些冷兵器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还有盔甲也非常重要。
但是这些装备也非常费钱,特别是重甲,随便一套就要好几十两银子。
果然,一支精良的军队都是用钱堆出来的。所以再多的钱,花起来也是很快的。
这不,又有人看到朝廷有钱了,主动向天启索赏,不过这次不是军中将官或哪个地方官,竟然是蒙古人,而且是西迁至蒙古右翼的林丹汗所率领的察哈尔部。
虽然同是蒙古部落,但此时的蒙古早已经不是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整个蒙古都已分崩离析,分成了很多部落。
这些部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自然少不了各种矛盾和纷争,互相征伐不断。
林丹汗西迁,一方面是为了避开后金的锋芒,另一方面就是想趁蒙古右翼力量薄弱之机,将其吞并。
毕竟是血脉纯正的黄金家族出身,察哈尔部在蒙古诸部中的实力也非常强劲,所以蒙古右翼根本不是对手,林丹汗也顺势站稳了脚跟。
但是西迁和近半年的征伐,让察哈尔部所耗甚大,于是林丹汗便想尽快继承原本属于蒙古右翼的“市赏”,这也是他此次西迁蒙古右翼的重要目的之一。
所谓市赏,是大明与蒙古达达成的一项制度,主要是由朝贡、互市和岁赐三种方式组成。
其中,以朝贡为主,就是蒙古人朝贡,大明以赏赐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就开始了。
当时大明国力昌盛,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地位,大明在赏赐方面都是非常丰厚的。
一直到大明中朝时,蒙古地区畜牧业和人口增长迅速,这种朝贡方式根本无法消化蒙古部落的产出,所以蒙古人便想要扩大双方的贸易,加大互市。
如果得不到满足,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比如嘉靖时期的“庚戌之变”,让大明丢尽颜面,于是不得不考虑另开边贸,并封入侵的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为顺义王。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互市已经成为市赏最重要的部分,如今在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都设立了“小市”。
之所以有这个称呼,是因为这种互市并非常年开放,而是一月开启一次,因此也称为“月市”。
不过,这些地区都处于大明的西北部,是与蒙古右翼达成的市赏,而察哈尔部属于蒙古左翼,他们与大明的互市地在广宁,自从广宁被建虏占去后,双方的互市便中断了。
这对大明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察哈尔部的影响就大了,于是急需从其他方向打开与大明的边贸。
所以,林丹汗刚在蒙古右翼站稳脚跟,就迫不及待的想着在蒙古右翼还没有被吞并的情况下强行继承其“市赏”,可这于情于理都是有些说不通的。
而且,真这样给了,也会落了大明的颜面。
因此,朝臣大多赞同不加理会,甚至有些激进的建议关闭月市以作惩戒。
可是,天启却不这样想,他没有“天朝上国”那种优越感,而且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建虏的威胁比蒙古人大多了,林丹汗所率的察哈尔部也与建虏很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