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这天起,每隔一段时间,王家仁就会来请他参加文会,参加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从三四百人到最后,只剩下十分之一左右。
到得后来,他干脆将两刀纸献上,人要么就是尿遁或者屎遁,毕竟一帮酸秀才的事,除了酸还是酸,什么这个兄的那个弟的,尤其是吟诗作对的时候,那叫一个酸。
去的次数多了,大家也都熟识了,互相改诗,互相对文,不是风花就是雪月。读书人好似生来就是管理别人的。
五月六月的时节,将要端午龙舟,他多买了些粽子,并腊肉,送与房前房后的邻居,偶尔也帮着写写书信之类的。遇见邻居的孩子也给些果子点心吃。
与人为善他觉得很有必要,当然,都是年节才会给些东西,平时是不会给的太多。都是正正好!
他现在身体非常的强壮,外表却又看不出来,这与他练习桩功不无关系。
只是小周天,多通了一个半穴位,实在是进步缓慢,虎豹易筋丸也没有断过!陆陆续续也花了接近千把俩银子。
眼看就要八月了,秋闱日近。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sān_jí。乡试由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府、布政使司驻地。院试合格后才是秀才!
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凡本府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例如明朝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
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帝王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
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他可没有想过那么多,只是既然要走一走读书这条路,必须知道这些科考项目。
文会参加了不下十几次,让陈越无语。一般人家读个书,就是家破人亡啊!读书读书,读的书其实是在书的外面啊!
最后一次文会,终于来到了,此时人数已经不足二十人,同知大人妻弟的亲外孙,王悟本终于出场了,进进出出的给各人发榜册。
众人也是忙着填写名次,虽说他是第一次填写榜册,但他却是心里有数,甲乙二榜,前面十几个名次是知府内定了的。
后面的由同知通判等副手分润,可能一人有十几个名额的样子!主要是看你走的什么门路。
陈越的秀才爹,考了几十年也未曾中举,也就知道其中的难度了。家中虽说也有些钱财,但是不通人情世故的老爹,进学是不可能的了。
甲榜三十位,乙榜三十位,统共六十位秀才,他想进甲榜,越前面出的银两越多,前三甲到未必需要出钱,毕竟也是要几个有真才实学充门面的。
所以后面的才是官老爷们赚钱的关键。前十比中十贵三倍,中十比后十贵五倍,后十又比乙榜贵三倍!
他先在二十八名处划了圈,填写二百五十两的数字,榜册上就画两只半梅花。代表二百五十两银子!
随后王悟本又送了新的榜册过来,他一看,真是悲剧了,竟然连乙榜都没上去。没有办法,只好继续在甲榜二十八名处划了圈,加了一朵梅花,王悟本又收了上去。
其实,同知是有个底价的,每一个榜位,低于多少银两是不给的。像甲榜这样的位置,二十八名,虽说不是很靠前,但也绝对不会贱卖。
当陈越加到五百五十两的时候,总算进了乙榜最末尾。加到七百五十两进了乙榜前三,加到八百五十两,这才进了甲榜。
最后九百五十两,才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