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由西德尼.波拉克导演,根据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小说《走出非洲》改编而成的。早在汉纳拉汉买下这部小说的电影版权的时候,诺兰就大大的夸奖了他。
这部电影未来强者公司一共投入了2900w美元的制作费用,在80年代来说已经算是不小的投资了这是一部表现得而复失-丧失了像田园诗一般美好、质朴生活的影片。它是以追溯往事的倒叙手法开始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女主人公艾萨克.丹森已届垂暮之年,且已成为小说家,但她在丹麦故居终日缅怀往昔在东非肯尼亚度过的十几个春秋。当画面上出现她已故的情人芬奇.哈顿持枪行猎的身影时,艾萨克以低沉的声音述说过去。
影片表现1913年年轻时代的艾萨克。那时她名叫卡伦.布里克森,是丹麦一个富家女,她美丽、聪颖、性情深沉、感情丰富、但虚荣心较强。为了博得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她不惜远离丹麦故乡而到东非肯尼亚去找在那里定居的表哥、瑞典男爵布罗布里克森,并和他结婚。布罗是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终日热衷于狩猎和谈论当时已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另外还玩弄女人。因而,卡伦的婚后生活并不愉快。她与布罗共同经营了一家咖啡园,雇佣了一千多当地农民。卡伦对非洲的原始森林、野生动物十分感兴趣,因此也常常外出打猎自娱。有一次她在行猎中,遇到一头猛狮,卡伦险被吞噬,幸得一青年男子营救。这位青年英俊潇洒,也是英国的贵族子弟,名叫芬奇.哈顿,参加过战争,当过飞行员,但由于对战争反感,退伍归来即到非洲狩猎。寂寞、空虚的卡伦对他一见倾心,但性格孤僻、固执的芬奇对她却若即若离。此后两人经常结伴狩猎,有时还露宿林中。两人谈时论问,但由于观点不同,时而发生争论。
不久,卡伦发现从丈夫布罗那里传染上了梅毒,遂急回丹麦医治,归来后仍与芬奇时有来往。布罗后因负债累累,离家出走,这名存实亡的婚姻终以离异告终。从此,卡伦一人独自经营庄园,她与非洲土人的感情先是格格不入。经过多年相处,她感到土人十分纯朴、尤其是她的仆人和种植园农工,和他们的感情日益亲密。而她与芬奇保持着一种两心相印时合时分的关系,始终没有结合。不幸的是在1930年左右,她惨淡经营的咖啡园遭到火灾,几乎烧成灰烬。因这里经济拮据,她不得不卖出庄园。祸不单行,与此同时,她心爱的好友芬奇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的非洲,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喜爱的非洲。
这部电影温馨感人,它在公映以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走出非洲》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值得一看。该片复杂的情感世界足见西德尼.波拉克的勇气。——《芝加哥太阳时报》
在非洲,她拥有农场,拥有足迹,也拥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好莱坞影评人
有人抱怨,《走出非洲》缺乏情节,但这又什么关系呢?它简单明了。——《洛杉矶时报》
《走出非洲》将会成为明年3月份奥斯卡的大热门之一,梅丽尔斯特里普和罗伯特.雷德福的表演太棒了——《综艺》
看到这些评论,诺兰知道由自己公司出品发行的这部电影,如不出意外,将和历史一致的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奥斯卡大奖。它的后期特效历史上是由“工业光魔”制作的,而现在则是由数字i公司了。从效果上来看,还是非常不错的。
这一点让诺兰很欣慰,这说明自己的这个特效团队正在逐步的成熟起来,自从靠《蝙蝠侠》夺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以来,这个团队正突飞猛进的发展着。诺兰对特效部门的持续投入,总算是渐渐的看到了回报。
见于势头凶猛的《走出非洲》上映,诺兰清楚自己的《记忆碎片》很难和它在奥斯卡上较量。《走出非洲》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社会主流题材的电影,它气势磅礴,温情感人。很符合80年代美国社会的审美观念。
你要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近几年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都是一些感人至深,宣扬西方人情感意识的影片。包括诺兰自己拍摄的《人鬼情未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想靠一部另类题材的悬疑片去争夺奥斯卡,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想想去年诺兰拍摄的《罗拉快跑》,居然连提名都没有,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奥斯卡评委对类似于独立影片题材的电影是多么的不待见了吧。其实,即使到了独立电影活跃的90年代,即使可以得到提名,但最终也很难获奖,顶多给个最佳剧本之类的奖项。
想想90年代获奖的电影,如《辛德勒名单》,《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等等,那部不是宣扬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就算是到了21世纪,为什么拥有逆天票房的《阿凡达》在奥斯卡上会败给《拆弹专家》?
其实答案早已在诺兰心中,那就是电影永远是这个社会绝大部分民众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的表现产物。在西方主体社会有80的人信仰基督教,视上帝为神明,就连美国总统宣誓的时候,手也要放在《圣经》上边。而科幻片,漫画影片等等题材所描述的世界和救世主又是什么呢?有人总想在这些电影里寻找所谓的“人性”,这其实是一个用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