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房玄龄交谈过程中,陆玉成发现对方思维极其缜密,眼光异常高远,不愧为初唐名相。
当谈及东南经济发展时,陆玉成认为东南水网密布,桑麻遍地,非常适合农业发展。而沿海工商业发达,货易繁荣,东南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必定会越来越重要。
关中虽肥沃,但耕地狭少,关中与西域联系密切,人口众多。况且长安乃京师重地,官员与军队众多,供给巨大,一遇荒年,影响堪忧。往年都是从山东、河南调集稂食物质来京师解困,尚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
汉唐时关中不足以供长安。史载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关中大旱,隋文帝率百官、百姓到洛阳“就食”。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等。时常到东都洛阳“就食”。武则天前后居洛阳30年210天。关中粮食不足,洛阳漕运便利,当是原因之一。
唐初,漕运规模不大。贞观、永徽之际,长安主要依赖关中.每年从山东(崤山以东)转运至关中者不过一二十万石。开元初,每年约运100万石。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3年共运700万石。天宝中。每年约运250万石.京师依赖江淮漕运。只要藩镇隔绝。“南北漕引皆绝,京师大恐”。德宗贞元初(785)“太仓供天子六宫膳不及十日,禁中不能酿酒。”于是增江淮之运,从浙江东西道、江西、湖广、鄂岳、福建、岭南,共运米300万石。贞元二年(786)四月,关中仓廪皆竭,禁军激愤,险些酿成兵变,当韩混运米300万石至陕时,德宗得知后“遽至东宫,谓太子日:‘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漕运粮解决了皇室和禁军卫士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可能发生的禁军事变。可见东南漕运对汉隋唐京师长安的重要。
房玄龄也看到这个问题,他表示朝廷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而是因为从东南直接调集粮食物质,漕运的成本和人力耗费等太大了,而且有诸多不便。
陆玉成根据后来唐代名臣裴耀卿和刘晏曾釆取的措施,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任命刘晏接办漕运,他上任后,首先组织人力逐段疏浚由江淮到高师的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大漕船,训练军士运粮,每十船为一队,军官负责押运。船工由经调为雇募。他不再征发沿河壮丁服役,而是用政府的盐利雇用船夫。他沿用过去裴耀卿的办法,改直法为段运法,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建转运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运粮效率,杜绝了翻船事故。为此又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漕运改革后,比过去用江南民工直运的方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耗,降低了运费,免除了南方人民一项旷目持久的而又十分艰辛的劳役。
房玄龄听了眼晴一亮,他叫陆玉成写一个详细的方案交上来。陆玉成花了几天时间写了一份《漕运论》呈给了房玄龄。
陆玉成考虑到自已现已在长安做官,有必要接父母来京师。于是他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派陆鹰带几个家丁去了扬州。
陆玉成还与陆柬之一道去拜会了国子博士陆德明。他发现这位已八十岁的大儒如今病魔缠身,心里很难过。他针对陆德明的病情,开了一个后世颇有奇效的方子,并时常上门探视,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病情颇有起色。
十月中旬,虞理明携家眷来到了长安。陆玉成在陆府设宴为他们一行洗尘。
一年未见,大家心情都很激动。虞书娟眼泪汪汪,让陆玉成也有些情不自抑。杨荷这次倒大度起来,还开了几句他俩的玩笑,让陆玉成怎么也琢磨不透,只能干笑几声。
上官仪、陆柬之等都来了。虞书鸿谈及他已得杨恭仁推荐,准备参加明年春的进士试,众人都祝他旗开得胜。为了给虞书鸿延誉,上官仪提议在下个休沐日在陆府举办一次雅集,郑重地推出虞书鸿,陆玉成欣然应命。在虞家搬入新居之前,陆玉成盛邀他们暂居陆府,虞理明也爽快地答应下来。
很快到了休沐日。这天一大早,上官仪、陆柬之、杜构、程处亮、房遗爱等,以及好几位直学士及京师才子来到了陆府。而陆玉成则请了吏部考功员外郎赵志方等。
贞观年间是由吏部考功员外郎“知贡举”,权力极大。史载贞观二十年,王师旦做考功员外郎。冀州人张昌龄、王公瑾都有文才,名声满京城。可是王师旦评定他们的文章是下等的,全朝廷的文武官员不明白其中原因。等到向皇帝汇报进士及第名次时,太宗奇怪地问为什么没有张昌龄等人名字。王师旦回答说:“这些人确实有文才,但是他们态度轻薄,文辞华美而内容贫乏,一定成不了有用的人才。我提拔他们,恐怕年轻人都向他们学习,就有可能改变陛下的风气。”皇上觉得这话很对。
突然,陆雄匆匆走到陆玉成身边耳语了几句。原来是太子李承乾来了,让陆玉成吃了一惊,众人忙出去迎接李承乾。只见除李承乾及太子府的一些人外,还有长乐公主李丽质和遂安公主李静怡。
众人上前拜见后,又来到花园一一坐下。李承乾道:“闻尓等今日在此雅集,故亦来凑个趣,叨扰了。”
陆玉成道:“吾等今日在此雅集,皆因昔日同窗来到京师,新朋老友同此一聚耳。”说罢,就把虞书鸿引见给了李承乾。
虞书鸿高大英俊,李承乾对他颇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