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心理
外在的物质和虚荣并不能给你带来幸福和快乐,而是依靠内心的高尚和正直。
——罗曼·罗兰
如果孩子一直用自私的心理考虑事情,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将他人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做事情的时候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家长所期待的那样的。
哈佛故事
一天,斯蒂文全家到海边度假,为了让6岁的儿子玩得更开心,他特地叫上了亲戚家的孩子杰克,与孩子做玩伴。在度假村里,别人见到他们都十分羡慕地问:“这两个都是你们的儿子吗?”斯蒂文很爽快地说:“都是。”他看到儿子翻了一下白眼但并没有介意。
吃饭时,因为杰克有点拘谨,斯蒂文就对他很照顾。这个时候,儿子突然醋意大发,用小脚踩着斯蒂文的鞋,并小声对他说:“他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吗!”
晚上,儿子在与杰克玩耍的时候,也不允许杰克碰他的玩具。
第二天早晨,斯蒂文一行人准备下海游泳。杰克快速跑向沙滩,当时沙滩上有很多游客,斯蒂文担心杰克会受伤,就紧紧地追随其后。
没想到,他的行为惹怒了儿子。很快,儿子追上了斯蒂文,拽着他的衣襟狠狠地说:“你是一个喜新厌旧的爸爸,你去追他吧,让他来当你儿子好了。”说完儿子就扭头向另一边跑去。
幸好斯蒂文的妻子追了上来,斯蒂文只好让妻子去追杰克,自己则去追儿子。他对儿子说:“你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们也永远是你的爸爸妈妈,这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刚才爸爸之所以会特别照顾杰克,是因为他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我们既然带他出来玩,就应该负责他的安全。如果你和他的父母一起玩,而我们没有去,他们也会像我关照杰克一样关照你的。”
儿子听完这些话,静静地想了一会,才回过头来对斯蒂文说:“那好吧,这次就不算了,以后你与妈妈只能对我一个好。”
事后,斯蒂文想了很久,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儿子会成为一个自私小气的人呢?
爱心课堂
每位父母对自己孩子所做出的自私行为表示担忧,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事事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人。为什么孩子会变得自私呢?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在5岁之前,因为心理发育还没有成熟,孩子会本能地从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出发考虑问题,而很少会去关心别人的感受以及别人的意见。
孩子自私心理的形成与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溺爱和纵容,对孩子的要求都毫无条件地满足,从而使孩子感到所有人都应该听从他的意志;另一种就是经常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样的孩子会对外界产生畏惧,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产生了自私的心态。
还有些孩子在家里懂得分享,可是一旦到了学校,在与其他的小伙伴交往的时候就表现得很自私小气。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邻居来家里借东西,父母不情不愿、故意搪塞;想要与别人一起玩,却遭到排挤和拒绝;借给别人的东西曾经被弄丢或者弄坏等。类似的反面榜样和不愉快经历都会让孩子的自私心理滋生。
教育小妙招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改掉这种自私自利的毛病呢?大家不妨试试哈佛教育专家给出的建议与做法。
·不给孩子“特权”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平等的环境,不要让孩子有独占或抢先的“特权”。例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里的每个成员都有一份,而且要先给长辈吃;吃饭的时候,不要把好菜都夹给孩子,也不要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吃,这样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与其他成员的关系是平等的,要让他学会在看到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别人,懂得把好东西与大家分享。
·引导孩子关心他人
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他明白他人的感受,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例如当孩子外出的时候,家长可以对孩子说:“要注意安全,不然妈妈和爸爸会担心的。”这就会让孩子一时到自己与父母的联系,在想到自己安全的时候也会想到别人的感受。家长如果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长期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考方式,使他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
·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
面对在家里大方而在外面自私的孩子,家长要做好榜样,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开导,告诉孩子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家长可以在家里举行聚会,让孩子去邀请同学参加,从而让孩子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快乐。
·向孩子灌输博爱的思想
从“自利”到“互惠”是心灵的一次进步,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给孩子灌输一种博爱的思想。例如,美国的一些父母就规定孩子要把零用钱分成三份:一份自由支配,一份用来投资,剩下的一份要用于慈善行为。在每个月的月末,家长就会与孩子一起把自己的善款捐给教堂或慈善机构。当孩子愿意为每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怎么会有自私的阴霾呢?
哈佛语录
哈佛教育专家认为,没有人喜欢和自私的人一起共事,而让自己陷入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