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的一年里。一场空前规模的旱灾席卷了大明朝大半
从甘、陕、到豫北、鲁西一带,从开春以来就没有下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雨水。好不容易熬过谷雨。眼看着播种插禾的时节就要错过。还是万里无云的好天气,一点要下雨的意思也没有。官府和民间都急的要跳起来,不得不在这种非正常的情况下强行耕种期望在立夏之后能有雨水。仿佛老天爷真的要旱死人们。一直到了芒种,都没有下过大雨。
新播的种子无法萌芽;除了少量上好的水浇地之外,绝大部分田地都面临着绝收的危险。尤其是山、陕已经豫北一带,很多农人眼看着一年的收成已经在干早的肆虐之下化为泡影,不得不背井离乡做出抛荒逃难的无奈之举。
任何一个正常的王朝,在面对这种天灾的时候,都会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在北方的朱林也极为重视这次席卷北方的早灾,当即大力提拔了一大批年轻的低级地方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抗旱。同时给江南留守朝廷下旨,准备赈济灾民的粮食和银钱。同时水陆两路开始紧急状态下的抢修,务必保障江南漕米和银钱的顺畅北上。
这些举动其实都很中规中矩。北方有灾了,江南拿出点钱粮去支援一下,本也没有什么。做的好的话,旱灾的影响应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就因为一个纯粹偶然的事件。给这场抗灾救灾的行动蒙上了一层血色。
正在营建中的北平华盖殿莫名其妙的起火,火势蔓延极快,一夜之间就烧毁了正在建设中的:所大殿。一把大火,让永乐皇帝花费无数资材人力构架起来的三大殿化为灰烬。
起火的原因还有待考据,但是很快划,有人把北平的火灾和席卷北方的大旱联系起来。
六科本就是为监察各部而存在的衙门,礼部一个六品的萧姓主事。萧姓主事给北平的朱林上了一道奏折。奏折的大致意思就是:因为轻弃祖陵之地,有伤国体。所以上天降下示警。希望朱林能下个罪己诏之类的东西,以免天怒人怨云云,”
朱猪表示上弄出了两个京城,其实北方成为行政中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连朱猪夫妇的陵墓都在修建当中了,分明就是迁都嘛。对于朱林这种把太祖皇帝创下的龙脉一古脑撂在江南的举动,很早就为人所诟病,这个时候起了天灾又烧了大殿,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天人一体。这个不知道是哲学还是政治的“正经命题”:老天爷如此震怒,一把大火烧了你还没有建成的宫殿,分明就是不同意迁都嘛。要不然南京的宫殿怎么不起火?北平的大殿还没有修建完成呢就已经烧成灰了,分明就是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出现了错误”
自从圣文皇后逝世之后,朱林的脾气越发暴戾,平日里经常一边大谈仁慈一边举着屠刀杀人。这一次看过南京言官的奏本之后,立剪就暴跳如雷。根本就没有和江南的留守朝廷打招呼,在朱高煦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下手了。
遣内卫直接下江南拿人,连走三法司审理定罪的程序都免了。直接就把这个敢于把皇帝迁都和天灾联系起来的言官扔进了还没有彻底完工的镇抚司大牢,同时被扔进去的还有该官员的家眷老上上下下一百多口子。
朱猪如噬人的猛兽一般咆哮着:“联就留你们一夜,若是联真的德行有亏触怒了上天,那么今天晚上上天就应该再次烧毁镇抚大牢。
如果到明日日出之时,大牢安在,则是尔等诽谤君王,当斩”。
莫名其妙的起火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接连出现。所以到第二天清晨的时候,镇抚大牢平安无恙。朱猪毫不掩饰自己的怒火,更没有准备给这个可怜的言官定一个可以让众人信服的罪名,而是再次举起屠刀稀里哗啦砍下了一百多个人头。
这一下可真正把很多人给吓坏了。
言官其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品级虽然不高,也没有什么决策权。可是历朝历代的君主时于言官还算是比较客气的,因为言官不会在事实上影响到帝王的统治,最多是说几句皇上不愿意听的话语也就是了。为了彰显言路顺畅,各朝多是采用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观点。明朝初年虽然也有言官犯事的记载。可不管怎么样,皇帝都会很认真的安一个像模像样的罪名过去,从来也没有发生这种因言获罪的事情一言官嘛,就是依靠说话上书吃饭的。
不得不说这一次朱林做的很过火,六品京官,放到地方上虽然没有知府那么高,可也不低于知府的副手了。尤其是对部院起到监督作用的科道官吏,本身就和朱林是一个“战壕”的,可朱抟根本就不顾这些。也不理会什么程序,直接就动了刀子。
就这么一下,让所有人都看清楚了朱林对于迁都的坚决态度,再也没有人敢于在同样的事务上和朱林唱反调。但是在暗地里,很多人都意识到了朱林的统治已经太过于强势了,这样的一个皇帝对于下面的臣子而言,绝对不是好事。
对这个感触最深的自然是太子朱高煦了。
太子监国不仅是传统,也是朱豫正式任命的。可是忽然之间,朱沫根本就不理会这个太子,好像忘记了南京还有一个太子留守着一样,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了。
朱高煦心里肯定很不是个滋味儿,因为皇帝根本就没有朱高煦当作储君看待,而是当作了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傀儡了,,
视国家法度如无物,无论是朝廷中枢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