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宛昔以为医治好沈若愚那这起事件也就过去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沈宛昔没有想到的是报社会因为沈若愚的事情找上她。
来找沈若愚的叫做汪逐祥,穿着一身西服,留着干练的短寸头,二十来岁的年纪。沈宛昔看到汪逐祥的衣着觉着他和自己一样是个思想较开明的人,因此对他的印象自然好了几分。
在之后的介绍当中,沈宛昔得知汪逐祥同样也留过洋,只不过她自己去的是西洋,而汪逐祥去的是东洋。
两个人做了简短的寒暄之后,汪逐祥便说道:“沈小姐,我这次是慕名而来,我一直都在找像你这样的人。”
“像我这样的人?”沈宛昔有点莫名其妙。
汪逐祥解释道:“沈小姐,我办报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破除迷信,提倡科学。现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破除迷信,提倡科学,我也希望能够尽到我的一份力。可是中华民国的封建思想有几千年历史,想要在短时间内更改这些思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所以我才找到了你。”
“我?我能做什么?”虽然沈宛昔很赞同汪逐祥的想法,可是实在不明白自己能做什么。
“你已经做了,你前不久不是就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破除迷信的事情吗?”
沈宛昔很快想到自己自己去砸那个“秦大仙”的家以及找来西洋医生的事情,“我只不过是不想我弟弟被那个‘秦大仙’害死而已。”
“要让民众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合适的事例,民众是不会轻易更改看法的,我就吃过这方面的亏。”汪逐祥说完这句话之后直摇头,一脸痛惜的样子。
沈宛昔注意到汪逐祥的表情,于是问道:“你遭遇过什么样的事情?”
汪逐祥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开口道:“前年我路过一个村子,听村子里的人说起一个村里的女人,说她是不祥之人,因为她出生不久后她的父亲过世了,成年嫁人后他的丈夫又过世了,改嫁之后第二任丈夫也过世了。人们从此就说她是克父,克夫,是她害死她的父亲和男人,为此两个婆家先后将她赶出了门,而她的娘家也认为她是不祥之人,因此也不让她进家门。我告诉他们说根本没有克父克夫这么一回事,那只不过是巧合而已,可是那些村民根本就不信,还说什么要是我娶了她之后不死他们就相信没有这么一回事。我不喜欢那个女人,怎么可能娶那个女人呢?就因为我拒绝,酿成了一场惨剧。”
沈宛昔听说到惨剧这两个字立刻变得心惊肉跳,急忙问:“怎么了?”
“由于周围人的嫌弃,那个女人也开始相信是自己害死自己的父亲和两任丈夫,因此心里一直都很自责,又因为周围人的排挤,那个女人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后来就……”汪逐祥拍了拍自己的大腿,一副懊恼的样子,“这件事情之后我就下决心要让人们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反对迷信,于是我就开始办报社,希望可以通过报纸来影响国人,但是空洞的说教没有用,而且封建思想已经在中华民国流传几千年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改变人们的观点的,所以我才找到了你,就是希望通过你的事例来告诉人们要相信科学,pò_chù迷信。不知沈小姐可否愿意帮忙?”
“当然愿意。”沈宛昔感觉找到了知音,所以迫不及待的答道,“这也是我一直想要做的。”
汪逐祥用沈宛昔找西洋医生救治沈若愚的事情写了很长的专题报道,写完之后便拿着最新的报纸到沈家大宅问沈宛昔的意见。
沈宛昔看了报道之后倒是没提什么意见,倒是对于报纸上面的另外一个板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个板块讲述的是提倡白话文运动。沈宛昔指着那个板块对汪逐祥说道:“你写的报道和我以往的见到的国内的文章有所不同,你写文章一直都是用这样的文体吗?”
汪逐祥饶有兴趣的看着沈宛昔说道:“你也对这方面感兴趣吗?你不是教英文的吗?”
“我觉着你的文章通熟易懂,只要是识字的人,一看就知道你写的是什么,却和过往的人写的文章差别很大。”沈宛昔说出了她为什么好奇的原因。
“我这叫鼓励使用白话文,”汪逐祥解释道,“现在国内很多的有识之士都在宣传使用白话文,比如胡适蔡元培先生,鲁迅先生,还有胡适先生等等,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种,我也渴望能够在这方面尽到一点自己的力量,所以我摒弃原有的写作习惯,坚持用白话文写文章。”
“这样真是太好了。”
“好,”汪逐祥听沈宛昔夸自己很是兴奋,“你倒是说说,这有什么好。”
“就像我刚刚说的,好就好在只要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只认识一些简单汉字的人看了你写的文章也能够明白你再说什么。”沈宛昔说着说着似乎想到了什么,“我去了英国学会了使用英语才明白英国大多数人写文章都是写的类似于你说的白话文这样的通俗易懂的文章。英文写作也会有它的规则,比如说英文诗会像中文诗一样要求讲究押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更是有其独特的结构,但是更多的英文作者在创作时使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言语,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够被更广泛的接受。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觉着国内的教育有些畸形了,很多人写出来的文章只有接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