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老家远在湘西南。明代时是一座画地为牢的小王城,住过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此后一呆二百多年。王爷换了许多位,青石城墙不断筑加。城楼高处达六米,宽三米,在上面可以晒谷子,遛马。固若金汤。离奇的是从遗址上可以看出除王爷府邸圈了一座城池外,王府外的市井之外还筑了长达十华里的城墙。
城内有条护城河,上面建了五座以龙命名的桥。据说是王爷为封住风水想出的法子。文庙就在老南门外,难得露面,围在各色建筑中。
李亮幼时从城内穿过,老远就见到老南门矗立在城市中心,岿然不动。如一长者,鹤发童颜,神采奕奕。青门洞上重建的宣风楼古意盎然,它是一间休息室,拥有乒乓球桌,付两元钱可以酣战一下午。城楼西侧墙根下种了一排梧桐树,树下摆几张桌子,午后常有人在树荫下对弈,观者甚多。
城内许多条老街都有打铁铺——打铁还需自身硬——裸露出上身的汉子抡着大锤使劲地锻打烧得红彤彤的生铁,火星四溅,分外刺目。上身的肌肉鼓鼓的,韧劲十足。铺外的架子上挂满黑色的铁器,似远古的号角吹响,令人忆起古代的戎马生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
明代的朱王爷选他的老家建王府,做为安身立命之所,是古城南边的云山吸引了他。它有七十一峰错落有致地耸立,翠意似手心的血液浓稠粘滞。常年云雾缠绕,颇有仙气!在盛夏大雨后,看山上雨雾聚散,洁白似羊脂白玉,喜不自禁。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是对古城西边的雪峰山脉的真实写照。
高中时代的李亮生活在城郊的二中。它是古城人才荟集之地,许多文学爱好者在此齐聚。县里一位有名的作家受邀在二中教书,培养了不少想当作家的高中生。李亮加入文学社后认识了这位作家,就似见到街头卖艺的武把式,看师傅玩起功夫来游刃有余,不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同时还结识了周聪,臭味相投,都有成为作家的理想,两人逐成为铁杆兄弟。
二中门口有一公园,怪石嶙峋,树木森森。园里曾建有一座祠庙,供奉着本县曾在省内有名的两位大学问家,不知是何时拆掉。还有一座池子,植满荷花,四季不涸。黄昏时李亮和周聪常相约游园,谈当月趣闻。
面前一条羊肠小道,植有几丛竹子,石壁上刻有几个篆书大字。数堆干粪便醒目地躺在竹丛边,这让两人败了兴致。心里直骂人缺德,让古人情何以堪!
周聪写了一篇稿交给文学社,希望作家老师能指点迷津。题目是《古城沧桑》,文章对古城内的遗迹逐一介绍,把破烂的古迹写得悲怆动人。说城墙上的每一块青石滴着先民的血,积着他们的智慧!在古城内走动,是与沧桑的历史会晤。这众人明白的事情又被他翻炒一遍,在古城伤口上撒一把盐,期待自己获得称赞。不出所料,作家老师正在构思一篇爱情小说,看到他的文章,似遇见多年未见的好友,不管彼此已了如指掌,还是打着哈哈称相见恨晚。他说周聪的文字功底好,是可造之才。
周聪似古城内许多文人一样,面对遗迹无一例外的发出浩叹!没有人另辟蹊径,不写老题材,而写生活的变迁。老在原地打转,期待获得认同,古城已成为他们手中的筹码。叹了许多年未见文坛风起云涌,出个文坛泰斗。厚重的历史并未给写纯文学的文人多少写下去的动力,相反写点烂俗文章的大有人在。不努力去古城中挖掘题材,怎么可能写出新意。这似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李亮写了篇《古城的石桥》,说古镇中石桥众多
,形状大致相似;但古城的护城河上的五座桥,是风水桥,寄托着明代王爷的美好愿望——明代永无战乱,传位下去。五座桥新老更替,安于护城河上,是美景。老的化龙桥
,设计于明代,甚是巧妙,木结构保存完好。上面还建了一座寺庙,名叫化龙寺,香火鼎盛。其它四座于清代改建,是青石结构。桥上的石块已成为岁月的缩影,失去棱角,上下起伏似波浪。作家老师看后,让李亮去趟办公室。一月后,该文章发表于县文联刊物上。
李亮迷上流过县城的资水河,觉得似一座未发掘的皇陵,里面隐藏着惊人的财富。资江边的小码头上有一渡船,立着长长的撑杆,不远处矗立着建于清道光年的古塔。塔顶竟长出一棵胡椒树,成熟时据说可以采摘。河边的吊脚楼,靠几棵长而粗的树干支撑
,看到它们水乡的光影会在记忆中苏醒。让江水静静流淌于楼下,独坐在楼上小酌几杯,感受水乡魅力。
河的西侧挨近塔的位置有一农贸市场,规模挺大。早晨薄雾初起,如带飘动,市场内人声鼎沸。摊贩来自四里八乡,摆好经过精心挑选的新鲜食材。
晨曦中,摊主和买主在讨价还价。新鲜的河鱼在阳光中跳动,鱼鳞发出耀眼的光,鱼肚的白色或青色说出它和水或藻类的“血缘关系”;黑不溜秋的乌鸡在笼子里咕咕叫唤,让吃货想是炖汤好还是油炸好;新挖的竹笋的表皮还带着黄土,露出的笋身呈现橙黄色,想从深山挖出时费去不少劲;山上的野蘑菇是抢手货,一种长在枞树旁的草地上的枞树菇竟似手心一样的颜色,红嘟嘟的甚是可爱;新宰的猪肉切成条状放在木案板上
,内脏发出特有的腥味,真正的土猪才有的气味,行家一闻便知;牛肉鲜红